长毛猛犸象

作者:Michael Oard 迈克尔·奥尔德 翻译 王鹏

原文见 https://creation.com/woolly-mammoth

提到冰川时代的生物,首先映入人们脑海便是已经灭绝的猛犸象了。这种 “长毛象”有向内卷曲的象牙,小巧的耳朵和尾巴,隆起的头顶,硕大的肩峰连接着向下倾斜的脊背,象鼻较小,末端有两个手指状的突起。

遥远的猛犸象

长毛象化石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见附录一: “猛犸象简介”)。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育空地区的永久冰冻土中发现的猛犸象化石(图2),最让均变论科学家大惑不解。世俗主义者所面对的一个谜团是,这些地区在冰河时代竟没有结冰。(见附录三:”非同寻常的温和气候 “)。[1]

图1. 新西伯利亚群岛和西伯利亚中北部大陆

从研究人员和象牙猎人的报告来看,数以百万计的猛犸象遗体被埋葬在永久冻土中,尤其是在新西伯利亚群岛和该群岛以南的大陆地区(图1),那里有猛犸象和其他动物的不完整或完整尸体。它们并不是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存在于冰川的冰层中,而是保存在含有许多冰透镜和冰楔的永久冻土中(图3)。

图2. 冰河时代猛犸象的总体分布情

谜团激发猜想

图3. 加拿大北冰洋海岸因侵蚀而暴露的冰楔。地面在冬天收缩形成裂缝,在春天裂缝被融化的水填满,随后冬天再次结冰膨胀,因此裂缝每年都在扩大。

残留在猛犸象胃里的食物往往只发生了部分分解 ,其中某些植物类型现在生长在更靠南的地区。这些奇怪的发现激发了民众和科学家的想象力,催生了一系列疯狂的猜想、准科学的假说,有人甚至制作出了试图解释这些发现和猛犸象之灭绝的影视作品。

此外,许多猛犸象的尸体和骨架被发现时仍保持站立的姿势。早期的科学家们猜想这些猛犸象是被困于沼泽,所以站着死。[2]

1901年在西伯利亚东北部发现的贝雷索夫卡猛犸象尸体(图4)是以坐姿出土的。遗骸被分割后用雪橇拖运6000公里(3700英里),可谓壮烈。[3]

图4. 俄罗斯圣彼得堡动物学博物馆的贝里索夫卡猛犸象

猛犸象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身体是怎么被埋在永久冻土中的?一个多世纪以前,亨利·豪沃斯略带讽刺地强调了一个明显的困境:

“如果把大象的身体强行塞入一团坚冰或冰冻的坚硬沙砾粘土中,那么大象的细小关节一定会被碾碎,乃至整个身体都会被捣成胶冻……”。[4]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多年来浮现出许多创造性的猜测。有些人认为,贝里索夫卡猛犸象是在平静地吃着草和毛茛(在它的嘴里发现的)时突然掉进永久冻土的裂缝中,随后被迅速掩盖,窒息而死。[5]

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提出一个今天被普遍接受的说法,即猛犸象的灭绝是由于发生了快速灾难性的冰冻事件。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它们的胃内容物往往有一部分仍然完整。若非冻凝迅速抵达胃内,这个器官这么还没有完全消化其内容物?鸟眼冷冻食品公司计算出,该过程需要一个闪电式的冷冻,温度需要骤降至-100°C(-150°F)。[6]

并非因“急冻”而灭绝

甚至一些创造论学者在几十年前也持类似观点。虽然长毛象的尸体显然需要在死后不久就被冷冻,但有证据提示,猛犸象并非在一次大范围的灾难性的 “急冻 “事件中灭绝的。

重要的是,冷冻尸体胃内的植被显示,猛犸象死亡的季节各不相同,而不是像该理论所假设的那样同时死亡。但如果不是超快的冷冻,为什么这些胃中植物还有部分是完整的呢?象胃的功能有独特之处,其主要功能是储存,而不是消化,消化是在胃后的消化管内进行的。例如在未冻结的土壤中也发现过胃内容物部分完整的乳齿象(另一种已灭绝的象类)遗骸。

另外,冰冻土壤中的猛犸象遗骸大多是骨骼和象牙。(到目前为止,含有肉片的尸体只有大约只有100具)。这意味着绝大部分遗骸在土壤冻结前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自然腐烂过程。

此外,即使在冰冻的带肉尸体中,也有证据表明,在它们被冻结之前,苍蝇有足够的时间在腐烂的尸体中产卵。它们的毛发和皮肤中也有分解的迹象。[7]

最后,对尸体的研究显示,至少有一部分猛犸象和毛犀牛是死于窒息,而不是死于冰冻本身。[8]

解释猛犸象之谜

一条重要的线索是动物遗骸周围的沉积物类型。大多数冰河时期的动物——骨骼、象牙和尸体——都埋在永久冻土形成的山丘中,冻土之间有洼地,有时候洼地中有融化湖。尸骸周围冻结的沉积物其实是黄土,就是大风吹出来的尘埃。在冰原以南,北美洲和欧亚大陆上都有大面积的黄土沉积。

大洪水后的气候骤变

猛犸象虽然比大多数动物更耐寒,但实际上它们与其他食草动物一样,更习惯于温暖的气候(见附录三: “非同寻常的温暖气候”),这是由于洪水后短期内海洋变暖(冰河时代的诱因)。但是在几个世纪后,随着海洋温度的降低和冰原的形成,气候变得干燥,极北的冬天越来越冷,特别是在海洋结冰之后。这就增加了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差,产生了强风——尤其是当冰原还存在的时候。严冬、干旱和暴风(这也意味着间歇性的大规模沙尘暴)叠加在一起,给动物种群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大约就在那个时候,全球范围内44公斤(100磅)以上的哺乳动物灭绝了65%。[9]

这当然也包括猛犸象。随着冬季越来越冷,其他动物大多迁出了西伯利亚,但猛犸象因为耐寒而留了下来,所以被埋在永久冻土中的哺乳动物大多是猛犸象,特别是在北冰洋附近。在冰原融化期间,这里是最温暖的地区,直到北冰洋被冰层覆盖(见 “冰河时代:非同寻常的温暖气候”)。

然而,随着气候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它们已无法逃离。日益严峻的干旱、大风和严寒,以及随之而来的草原栖息地的缩减,让它们举步维艰。今天西伯利亚有些地方的黄土层厚度超过30米(100英尺),见证着该地区间歇性的大规模沙尘暴。另外,研究发现许多猛犸象是因吸入灰尘而死,包括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两只小猛犸象的遗骸。[10]

在这些条件下死亡的猛犸象绝大多数都是自然腐烂的,大部分都只剩下骨骼和象牙,随后被间歇性的沙尘暴所覆盖。

图5. 描绘了一些猛犸象是如何在大规模的沙尘暴中窒息而死的,尘土在它们还站着的时候就覆盖了它们。

有些猛犸象在遭遇严重的沙尘暴时,会在大致站立的姿势中吸入灰尘而窒息,其身体就成了一个 “雪栅栏”(或 “沙栅栏”),使灰尘在背风侧堆起(图5)。1930年代美国沙尘干旱时期,风砂覆盖了栅栏和机械,房屋周围的沙丘达3米(10英尺)之高(图6)。与此同时,永久冻土层一直无情地加厚,渐次从地面上升。再加上伴随的寒冷空气,使灰尘下面猛犸象的尸体得以迅速冻凝,某些尸体就这样被保存下来。

图6. 美国中西部沙尘暴时期房屋旁边的积尘

所有这些都完满地解释了为什么永久冻结的淤泥中存在大量的骨骼和象牙,以及保存完整的猛犸象尸体和它们的姿势。这也同样能解释它们的位置和和其周围冻结的黄土。

黄土——为什么被忽略?

在极北地区工作的世俗科学家虽然了解风化淤积物的形成,但并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把黄土沉积的时程扩展到几万年。这意味着每年最多只有几毫米的沉积,他们认为这无关紧要。“这些[大骨头]不可能通过每年几毫米的风蚀黄土沉积而保存下来;它们的保存需要大量的淤泥重新沉积。”[11] 但鉴于尸体的保存状况,大规模重新沉积不是一个选项。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谜团依然存在。

然而,当我们把风化淤积物沉积的时期压缩到几百年或更短时,就可以用足够强大的沙尘暴来揭开猛犸象的谜团。圣经中的短时间范围,加上洪水后冰川模型,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参考与注释


[1] Oard, M.J., Secular scientific problems with the Ice AgeCreation 42(1):48–51, 2020. 

[2] 例如,根据俄罗斯探险家Innokenty Tolmachoff (1872-1950)的说法,Johann Friedrich von Brandt (1802-1879)就是这么认为的。见Tolmachoff, I.P, The carcasses of the mammoth and rhinoceros found in the frozen ground of Siberia,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23:56, 1929.

[3] Pfizenmayer, E.W., Siberian Man and Mammoth, Blackie & Sons, London, England, 1939. 

[4] Howorth, H.H., The Mammoth and the Flood–An Attempt to Confront the Theory of Uniformity with the Facts of Recent Geology, reproduced by The Sourcebook Project, Glen Arm, MD, p. 95, 1887.

[5] Pfizenmayer, 注3, 第90页。

[6] 记载于 Dillow, J.C., The Waters Above: Earth’s Pre-Flood Vapor Canopy, Moody Press, Chicago, IL, 1981. 

[7] Oard, M., Woolly mammoths were cold adaptedJ. Creation 28(3):15–17, 2014.

[8] Farrand, W.R., Frozen mammoths and modern geology, Science 133:729–735, 1961.

[9] Oard, M.J., Over-kill, over-chill, or over-ill? Why a mass extinction at the end of the Ice Age? Creation 43(1):40–43, 2021. 也包括许多鸟类,尤其是依存于大型哺乳动物的食腐鸟。

[10] Oard, M.J., Evidence some woolly mammoths asphyxiated from dustJ. Creation 29(3):12–14, 2015.

[11] Guthrie, R.D., Frozen fauna of the Mammoth Steppe—The Story of Blue Bab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 p. 78, 1990.

附录一

猛犸象简介

• 猛犸象高约3米(10英尺),重约5.5吨。

• 象牙长约3米(10英尺);迄今发现的最大象牙长4米(13.5英尺),重量可达100公斤(225磅)。[1]

• 外被三层毛发(内层是短而细的绒毛,外面两层比较粗糙,最长可达1米(3.3英尺)),再加上皮脂腺,[2] 有助于良好地适应寒冷气候。

• 猛犸象化石广泛分布于地球北部的高纬度地区(图2),不过一般地不存在于冰层覆盖的地方。冰河时代后期海平面大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在几个大陆的大陆架上也有猛犸象化石出土,而且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东北部离海岸达数百公里的岛屿上也可以见到。

参考资料


[1] Agenbroad, L.D. and Nelson, L., Mammoths: Ice Age Giants, Lerner Pub. Co., Minneapolis, MN, 2002.

[2] Oard, M. J., Woolly mammoths were cold adapted J. Creation 28(3):15–17, 2014.

附录二

为什么一些冰冻的猛犸象尸体中有骨折现象?

比如贝里索夫卡猛犸象(图4),其右前肢、骨盆和肋骨有多处骨折。折断猛犸象的骨骼需要很大的力量。在南达科他州一个被黄土填塞的水槽中埋藏着的100头猛犸象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一些四肢骨骼之所以被折断,似乎是由于它们试图从泥土中挣脱出来。[1] 在遥远的北方,猛犸象四肢骨折也同样可能是由于它们试图从压紧的淤泥中挣脱出来。一些更大的骨——如贝里索夫卡猛犸象的骨盆——竟然也被折断,这仍然是一个谜。唯一的提示是我们知道永久冻土层会断裂、破碎、移动,[2] 这就可以折断冻结的骨骼,不管死了多长时间。

参考资料


[1] Agenbroad, L.D. and Laury, R.L., Geology, paleontology, paleohydrology, and sedimentology of a Quaternary mammoth site, Hot Springs, South Dakota: 1974–1979 excavations,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Reports 16:1–32, 1975.

[2] Vereshchagin, N.K. and Tomirdiaro, S.V., Taphonic research in permafrost regions: a survey of past and present studies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Haynes, G., Klimowicz, J., and Reumer, J.W.F., Mammoths and the Mammoth Fauna: Studies of an Extinct Eco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ammoth conference, Rotterdam, Netherlands, pp. 187–198, 1999.

附录三

冰河时代——非同寻常的温暖气候

许多其他种类的哺乳动物也曾与猛犸象一起生活,多为草食性。冰河时代的沉积物中通常既有温带哺乳动物化石,也有寒带动物化石。[1] 有些人甚至将该地区类比为非洲的塞伦盖蒂。

但是,即使是耐寒的猛犸象也不可能活过今天该地区酷寒而黑暗的冬季。即使在夏季,永久冻土会融化大约半米,成为沼泽地,其土壤贫瘠,植被大多有毒,也不适宜食草动物生存。

阿拉斯加大学戴尔·格思里博士的研究证实,无冰川地区曾是一个巨大的肥沃草原,他称之为猛犸象草原。草原气候冬季温和,几乎全年有草可食。在那个时候,即冰河时代早期到中期,沼泽不多,永久冻土稀少。

圣经模型可以解释

大洪水期间的火山活动使得洪水后海洋迅速变暖。温暖的海洋导致降水陡增,为冰层沉积提供了条件,首先形成的是山巅的冰帽。火山气溶胶反射了大量的阳光,使得夏季凉爽,冰雪不至于每年融化。(后来气溶胶消散,导致冰原融化。)但来自温暖的北冰洋和北太平洋的近岸气流造成了临近海洋的大片无冰区,保持局部气候温和,直到冰河时代的后期。

参考资料


[1]Oard, M.J., A strange mix of plants and animals during the Ice AgeCreation 42(4):39–41, 2020.

附录四

猛犸象和象类

猛犸象(左)与美洲乳齿象的比较

大多数创造论者认为,大象、猛犸象和乳齿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与其他类型的生物相比则有其独特之处,它们属于同一个创造类,在大洪水后发生了基因分化。[1][2] 各种类型的乳齿象和其他象类共存于冰河时代。现代大象繁殖的统计数据表明,只需要10到25年的时间就可以使象群的数量翻倍。保守估算,即使开始时只有一对(从方舟里的祖先种群中分化出来的)猛犸象,到冰河时代结束时也可以繁殖出数百万头。[3]

现今的大象虽然被归入不同的属,但可以成功地进行杂交,所以实际上应该被归入同一个生物种。[4] 猛犸象也可能属于这一个生物种的变种,[5] 一些世俗的古生物学家正在认识到这一点。[6] 哥伦布猛犸象比长毛猛犸象高一米左右,生活在北美洲更靠南的地方,二者的栖息地有大范围的重叠。前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多数没有类似长毛猛犸象的长毛。哥伦布猛犸象虽然被归于一个独立的物种,但有证据表明可以与长毛猛犸象杂交,[7] 并与中间品种共存。猛犸象专家罗斯·迈克菲说。”长毛猛犸象和哥伦布猛犸象可能很近似,真的应该被视为同一个物种,该物种是特别变化多端的”。[8] 来自欧洲和亚洲的证据表明,这一结论可能适用于全世界的猛犸象。[9]

参考资料


[1] Oard, M.J., Frozen in Time: Woolly Mammoths, the Ice Age, and the Biblical Key to Their Secrets, Master Books, Green Forest, AR, pp. 175–179, 187–188, 2004.

[2] Sarfati, J., Mammoth—riddle of the Ice AgeCreation 22(2):10–15, 2000.

[3] 见 How did millions of mammoth fossils form?.

[4] Lowenstein, J.M. and Shoshani, J., Proboscidian relationships based on immunological data; in: (Shoshani, J. and Tassy, P. (Eds.), The Proboscidia—Evolution and Palaeoecology of Elephants and their Relativ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pp. 49–54, 1996.

[5] Oard, M.J., Woolly and Columbian mammoths likely the same speciesJ. Creation 26(2):12–13, 2012.

[6] Milius, S., DNA: mammoths may have mixed—supposedly separate types may really have been one, Science News 180(12):13, 2011.

[7] Haynes, G., Mammoths, Mastodonts, and Elephan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p. 6, 1991.

[8] Milius, S., 注6。

[9] Oard, M.J., Mammoth taxonomy problemsJ. Creation 31(2):12–13, 2017.

请反馈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