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年轻的证据

作者:Russell Humphreys   翻译:至愚

       转自:http://creation.com/evidence-for-a-young-world-chinese-simplified

  这里列举十二个自然现象,它们与进化论认为宇宙存在了数十亿年的观点相悖。我在下面用粗体列出的数字(多为数百万年)是由每一过程所决定的最大可能年龄,而非实际年龄。斜体的数字是进化论所要求的年龄。重点是最大的可能年龄总是远远小于进化论所要求的年龄,而圣经提供的年龄(六千至一万年)总是在最大可能年龄之内。因此,下列各项否定了进化论时间尺度,是支持圣经时间尺度的证据。

世界年青的证据有很多,我选出这几项是因为它们简洁、易懂。其中有些现象可以与一个年老的宇宙共存,但要作一系列不大可能、且未经证实的假设;其余的只能存在于一个年青的宇宙。我们先从遥远的天文学现象开始,逐渐回到地球,再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实结束。

1. 星系旋转太

  我们银河系的恒星在以不同的速度绕着中心旋转,近中心的比外围的转速较快。我们观察到的旋转速度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的星系有数十亿年之久,这些恒星就只会是呈现一个毫无特征的碟形分布,而不会是现在的螺旋状分布。1

然而银河系按理起码已存在了一百亿年之久。进化论者称此为「旋紧困局」,而且他们五十年前就知道了。他们设计了很多理论来解释这现象,但都只流行一段短时间后就失败了。其它的星系都也有同样的「旋紧困局」。

最近几十年被看好的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名叫「密度波」1。这个理论有观念上的问题,必须经过一些主观性的非常精细的调整。最近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漩涡状」星系M51的核心有非常详细的螺旋状架构,引发了对这理论严肃的质疑2

2. 彗星解体太快

  根据进化理论,彗星的年龄应该与太阳系一样,大约是五十亿年。然而,每一次彗星沿轨道运行接近太阳时,都失去大量物质,这样它存在的年限就不会比十万年长多少。许多彗星都只能存在一万年左右。3

进化论者为解释这一出入,假设(a)彗星来自一个未观察到、位于冥王星轨道以外很远处的球状奥特(Oort)星云。(b)与偶尔经过的星体之间的不大可能的引力相互作用,经常将彗星撞入太阳系,(c)其它与行星之间的不大可能的相互作用使这些外来的彗星减速留下,而且这样的事情发生频繁到足以解释现在可观测到的数百个彗星。4迄今为止,上述假设无一被观测或被切实的计算证实。

近来有很多关于柯伊伯带(Kuiper Belt)的探讨,它是一个假想的盘状彗星源,与太阳系处于同一平面,在冥王星轨道以外。即使那里真有一些冰体存在,也不能解决进化论者的难题。因为根据进化理论,如果没有奥特星云补济,柯伊伯带将很快耗尽。

3. 海底淤泥太少

  每年,陆地上大约有250亿吨泥土和石块被水和风侵蚀,沉积于海洋。5这些物质作为松散的沉淀物(即淤泥),累积在坚实玄武岩(熔岩形成的)海底。包括大陆架在内,海洋淤泥的平均深度不到400米。6

把淤泥从海底清除的方式,现在已知的主要是地壳板块的潜没。即海底缓慢地(每年几厘米)滑入大陆板块下面,同时带走一些沉积物。根据非宗教性的科学文献,这一过程每年只带走10亿吨沉积物6。就我们现在所知,那另外每年240亿吨就存积下来。按照这个速度,侵蚀作用在1200万年之内就会存积现有的沉淀物。

然而,根据进化论,侵蚀和板块潜没自海洋形成就开始,至今已有30亿年了。如果真是这样,上述沉积速度意味着海洋应被深达几十公里的淤泥严重堵塞。另一种(创造论者的)解释是,现有的淤泥是在大约五千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由创世记大洪水的侵蚀作用积存的。

4. 海里钠元素含量太少

  每年,河流7和其它来源9将四亿五千万吨钠元素带入海洋。其中每年只有27%会以某种方式从海中流失。8, 9 就我们所知,剩余部分就在海水中累积。即使在海洋形成时没有钠,按现在的输入和流失速率,用不了四千二百万年,就会累积到现有的数量9。这比进化论的海洋年龄30亿年要小得多。通常对这一差异的答复是,过去钠的输入量少,而流失率高。然而,按进化论的假设,尽可能宽松的计算得出的最大年限是六千二百万年9。对海水中许多其它元素的计算10得出的海洋年龄更小。

5. 地球磁场衰减太快

  过去一千年里,地球磁场中储存的总能量稳定地衰减了2.7倍。11对如此快速的衰减,及地球何以维持其磁场数十亿年,进化论的解释复杂而不能令人满意。

创造论的解释要好得多。它直接了当而基于扎实的物理学,且解释了这一磁场的许多特征:它的创造,创世记大洪水中的多次快速逆转,基督降生以前表面强度的减弱与增强,以及从那时以来的稳定衰减12。这一理论与古地磁学的历史记载的和现在测量的数据相吻合。13主要的测量结果是,地磁场总能量(不是表面强度)的衰减一直是(至少)与目前一样快。按此速率,地球磁场年龄不会超过一万年14

6. 许多岩层弯得太紧

  在许多山区,数千英尺厚的岩层被弯曲折迭成发夹形状。传统的地质学时间尺度说这些迭层被深埋,且凝固了数亿年后才被弯曲。然而这些折迭没有产生裂痕,且半径之小使人不得不认为它们是在整个地质构造尚且潮湿、未凝固时被弯曲的。这意味着折迭是在沉积后数千年内发生的。15

7. 注入沙岩缩短了地质学「年龄」

在科罗拉多泉西面的尤堤帕斯(Ute Pass)断层,有据称是五亿年前形成的寒武纪层瑟瓦屺(Sawatch)沙岩。它在据称七千万年前,落基山脉隆起时被挤出到地面上。然而有强烈的地质学证据表明,那时瑟瓦屺沙岩仍未凝固。16  沙岩在地下这假定的四亿三千万年里没有凝固是极不可能的。反而很可能这两个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只相隔数百年,这就大大缩短了地质学的时间尺度。

8. 化石中的放射物质将地质的「纪」缩短为几年

  放射晕是岩石晶体中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放射性矿物质周围形成的彩色环。它们是放射性衰变留下的化石证据。17「被压扁」的钋-210放射晕显示,科罗拉多高原的侏罗纪、三迭纪和始新世岩层是在数月之内相继沉积的,而不是按传统时间尺度所要求的相隔了数亿年。18 因为没有其母元素的迹象,「孤立」的钋-2182放射晕意味着它要么是被瞬间创造的,要么是其放射性衰变速率发生过剧烈变化。19, 20

9. 氦出现在不该有的地方

  所有天然放射性元素家族在衰变时都产生氦。如果按进化论者的说法,这种衰变进行了数十亿年的话,必然有很多氦气进入地球大气中。氦气逃出大气层进入太空的速率是可以计算的且很小。将这个流失因素考虑在内,今天大气中只有五十亿年里应该积累的氦气的0.05%。21 这意味着大气比进化论声称的年龄小得多。地球物理研究学报(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深层高温岩石的放射性衰变产生的氦气还没来得及逃逸出来。虽然这些岩石的年龄被认为超过十亿年,但它们含有的大量氦气表明其年龄只有数千年22

10. 石器时代人类遗骨不够

  相信进化论的人类学家说,石器时代持续了至少十万年,其间世界上蓝田人和克鲁马努人的人口基本未变,在一百万到一千万之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一直用人工制品为死人陪葬。23 根据这个说法,他们至少埋葬了40亿人。24  掩埋的骨骼可以存留的时间远超过十万年,如果进化论的时间尺度是正确的,那么那40亿人类遗骨(当然还有陪葬的人工制品)应该还在。然而至今只发现了几千具。这意味着石器时代比进化论者认为的要短得多,在许多地区只有几百年

11. 农业是近代的事

  通常,进化论给我们描绘的情景是,石器时代的人类作为狩猎者和采集者存在了十万年后,才在不到一万年前发现了农业23。但是考古的证据表明石器时代的人和我们一样聪明。第十项提到的40亿人中无一发现种子生出植物是极不可能的。人类如果真的曾经没有农业,也只是在大洪水之后的几百年更为合理。24

12. 历史太短

  进化论者的说法是,石器时代的人类存在了十万年后,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才开始用文字留下记载。史前人建造了巨石纪念建筑,绘制了美丽的洞穴绘画,并记录了月相25。他为什么要等待一千个世纪才使用同样的技能来记载历史呢?圣经的时间尺度相比之下合理得多。24

参考文献

  1. Scheffler, H. and H. Elsasser, Physics of the Galaxy and Interstellar Matter, Springer-Verlag (1987) Berlin, pp. 352–353, 401–413.
  2. D. Zaritsky et al., Nature, July 22, 1993. Sky & Telescope, December 1993, p. 10.
  3. Steidl, P.F., ‘Planets, comets, and asteroids’, Design and Origins in Astronomy, pp. 73–106, G. Mulfinger, ed.,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Books (1983) 5093 Williamsport Dr., Norcross, GA 30092.
  4. Whipple, F.L., “Background of modern comet theory,” Nature 263(2 Sept 1976) 15.
  5. Gordeyev, V.V. et al., ‘The averag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uspensions in the world’s rivers and the supply of sediments to the ocean by streams’, Dockl. Akad. Nauk. SSSR 238(1980) 150.
  6. Hay, W.W., et al., ‘Mass/age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sediments on the ocean floor and the global rate of subduc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93, No B12 (10 December 1988) 14,933–14,940.
  7. Maybeck, M., ‘Concentrations des eaux fluviales en elements majeurs et apports en solution aux oceans’, Rev. de Geol. Dyn. Geogr. Phys. 21(1979) 215.
  8. Sayles, F.L. and P.C. Mangelsdorf, ‘Cation-ex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Amazon River suspended sediment and its reaction with seawater’,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41(1979) 767.
  1. Austin, S.A. and D.R. Humphreys, ‘The sea’s missing salt: a dilemma for evolutionists’, Proc. 2nd            Internat. Conf. on Creationism, Vol. II,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1991) in press. Address in Ref. 12
  1. Austin, S.A., ‘Evolution: the oceans say no!’ ICR Impact No. 8 (Oct. 1973)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address in ref. 21.
  2. Merrill, R.T. and M. W. McElhinney,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 Academic Press (1983) London, pp. 101–106.
  3. Humphreys, D.R., ‘Reversals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during the Genesis flood’, Proc. 1stInternat. Conf. on Creationism (Aug. 1986, Pittsburgh)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1987) 362 Ashland Ave., Pittsburgh, PA 15228, Vol. II, pp. 113–126.
  4. Coe, R.S., M. Prévot, and P. Camps, ‘New evidence for extraordinarily rapid change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during a reversal’, Nature 374(20 April 1995) pp. 687–92.
  5. Humphreys, D.R., ‘Physical mechanism for reversals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during the flood’, Proc. 2nd Intern. Conf. on Creationism, Vol. II,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1991) (ref. 12).
  6. Austin, S.A. and J.D. Morris, ‘Tight folds and clastic dikes as evidence for rapid deposition and deformation of two very thick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Proc. 1st Internat. Conf. on Creationism Vol. II,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1986) pp.3–15. Address in ref. 12.
  7. ibid., pp. 11–12.
  8. Gentry, R.V., ‘Radioactive halos’, Annual Review of Nuclear Science 23(1973) 347–362.
  9. Gentry, R.V. et al., ‘Radiohalos in coalified wood: new evidence relating to time of uranium introduction and coalification’, Science 194(15 Oct. 1976) 315–318.
  10. Gentry, R. V., ‘Radiohalos in a Radiochronological and cosmological perspective’, Science 184(5 Apr. 1974) 62–66.
  11. Gentry, R. V., Creation’s Tiny Mystery, Earth Science Associates (1986) P.O. Box 12067, Knoxville, TN 37912-0067, pp. 23–37, 51–59, 61–62.
  12. Vardiman, L.The Age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A Study of the Helium Flux through the Atmosphere,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1990) P.O.Box 2667, El Cajon, CA 92021.
  13. Gentry, R. V. et al., ‘Differential helium retention in zircons: implications for nuclear waste management’, Geophys. Res. Lett. 9(Oct. 1982) 1129–1130. See also ref. 20, pp. 169–170.
  14. Deevey, E.S., ‘The human popul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203(Sept. 1960) 194–204.
  15. Marshak, A., ‘Exploring the mind of Ice Age man’, Nat. Geog. 147(Jan. 1975) 64–89.
  16. Dritt, J. O., ‘Man’s earliest beginnings: discrepancies in the evolutionary timetable’, Proc. 2nd Internat. Conf. on Creat., Vol. I., Creation Science Fellowship (1990) pp. 73–78. Address, ref. 12.

请反馈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